中医辨证为何要“因时制宜”?
#中医养生说# #肿瘤防治科普# 中医学认为,“人与天地相参,与日月相应”,即以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为基本出发点,以四时气候为中心,把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关系具体贯穿到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预防及治疗各个方面,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医学气象学理论。时令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有时甚为明显,而人体对其具有一定的调节适应本能,表现为整体的或局部的应年、应月和应日等变化周期的时间节律。若这种剧变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,或正气不足调节功能失常时,机体常表现出多种病理变化。因此,临床上应当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特点来考虑处方用药,这种治疗原则即称“因时制宜”。
以年节律而言,由于一年季节间的气候变化幅度大,故对人的生理病理影响也大。如夏季炎热,机体当此阳盛之时,腠理疏松开泄,则易于汗出,即使感受风寒而致病,辛温发散之品亦不宜过用,以免伤津耗气或助热生变。至寒冬时节,人体阴盛而阳气内敛,腠理致密,同是感受风寒,则辛温发表之剂用之无碍;但此时若病热证,则当慎用寒凉之品,以防损伤阳气。即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所说:“用寒远寒,用凉远凉,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,食宜同法。”即用寒凉方药及食物时,当避其气候之寒凉;用温热方药及食物时,当避其气候之温热。又如暑多夹湿,故在盛夏多注意清暑化湿;秋天干燥则宜轻宣润燥等。以月令而言,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说:“月始生,则血气始精,卫气始行;月郭满,则血气实,肌肉坚;月郭空,则肌肉减,经络虚,卫气虚,形独居。”并据此而提出:“月生无泻,月满无补,月郭空无治,是谓得时而调之”的治疗原则。即提示治疗疾病时须考虑每月的月相盈亏圆缺变化规律,这在针灸及妇科的月经病治疗中较为常用。以昼夜而言日夜阴阳之气比例不同,人亦应之。因而某些病证,如阴虚的午后潮热、湿温的身热不扬而午后加重、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等,也具有日夜的时相特征,亦当考虑在不同的时间实施治疗。针灸中的“子午流注针法”即是根据不同时辰而有取经与取穴的相对特异性,是择时治疗的最好体现。(来源: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)